无法更迭老化用户;无法触达大量存在潜在购买意愿的用户。汽车之家成立于PC时代的鼎盛时期。2016年李想离开汽车之家时,今日头条和微信公众平台都已经创办了4年之久。头部创作者流失给汽车之家带来了重击。掉队的不只是汽车之家,易车的泛汽车领域粉丝经济平台"易车号"同样是在2017年推出。可以说,在内容创作权力转移的过程中,老牌汽车垂类媒体集体失声。作为垂类平台来说,车家号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。
以前好多人买车都去看汽车之家,为什么现在却越来越少了?
无法更迭老化用户;无法触达大量存在潜在购买意愿的用户。汽车之家成立于PC时代的鼎盛时期。在遥远的2005年,只有24岁的李想带着4个人的团队每天工作14个小时,其他网站试驾一周后才发布文章,只有汽车之家做到当天发,文章、图片全部原创。两年后,汽车之家成了同类网站中的流量王,风头不弱于今天的抖音、快手。不论形态如何改变,优质内容永远是媒体的基础,而内容依靠的是高水平的创作者。移动互联网的兴起,首先将创作内容的权力分散到几乎所有人手中,只要你能写出好文章,拍出好图片,越来越没有人在乎你是否受雇于某家知名媒体。
2016年李想离开汽车之家时,今日头条和微信公众平台都已经创办了4年之久。彼时,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全网最重要的内容平台,今日头条也为众多创作者提供了规模化的流量,大量优质创作者离开垂类平台,转战微信和头条。
相比之下,汽车之家的泛汽车领域自媒体内容及服务平台"车家号"直到2017年才推出,显然已经跟不上脚步。
头部创作者流失给汽车之家带来了重击。距离2016年仅仅两年时间,汽车之家的内容质量已经下滑到让很多网友难以接受的地步:更新速度变慢,论坛里一片祥和,成了软文的天下,网友吐槽称汽车之家简直成了"车托之家"。
掉队的不只是汽车之家,易车的泛汽车领域粉丝经济平台"易车号"同样是在2017年推出。可以说,在内容创作权力转移的过程中,老牌汽车垂类媒体集体失声。
对比汽车之家"封杀门",最近的另两则新闻更加耐人寻味:一是汽车头部节目38号车评中心宣布,与今日头条旗下懂车帝APP开展全面合作,节目将在懂车帝平台上首发48小时;二是百度在月初的汽车行业峰会上宣布,百家号与140余家汽车类MCN及头部汽车媒体成立"百家聚势-产媒联盟"。可以看出,近几年风头正盛的信息流平台都在加紧内容生态的建设,越来越多头部创作者从传统媒体迁徙到微信公众平台,如今又在进行向信息流平台的集体迁徙。
汽车之家的车家号如何?入驻后发展前景如何?
别的不说,其实看车家号平台上的作者态度就能有所体会。前段时间,童济仁(圈内都叫老任)在自己的车家号上专门发文宣告,其团队的账号《这车值么》在入驻车家号平台308天的时间内,累计浏览量破1亿了。
可能大家对累计浏览量破1亿觉得有些不以为然,确实,如果是和微博微信这样的头部平台的头部账号来比,这个数据也许没那么劲爆,但是其实算一下,就算一个微信大号,天天发布一条10万+的文章,达到1亿这个数字也需要发1000条,按照公众号每天推送一次来算,那就是要发1000天才能达到。这样想的话,再结合车家号只是一个汽车垂类平台,就很难不去肯定这个平台的价值了。
视频内容一定是大趋势,从微博引入秒拍以后再度回春就能体会。另外有个比较巧合的一点是,车家号的诞生历程其实可以说与自媒体人的转型发展息息相关,基本上车圈自媒体转型也和汽车之家的这几个动作分不开,因为从2016年底,基本上所有的车圈自媒体人都在考虑两件事情:一是更加重视视频的作用,二是往垂类平台迈进。
汽车之家一直以来重视的无非两点:内容质量和用户体验,可以说车家号也完全承袭了这个传统。车家号官方公布其平台上流量破亿的大号已经超过10位,包括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账号,而这些账号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也是满足了用户的“刚需”。
作为垂类平台来说,车家号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。毕竟背后的汽车之家的流量和底蕴不可小视。